谈心血管疾病养生保健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1.png

    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。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本病种类繁多,病因复杂。其中有些疾病,如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,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与健身保健、营养因素、情志因素等关系密切。合理的膳食、强健的体魄、健康的心理成为防治这些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。


一、行走是简便易行的健身保健方法


  步行有疏通经络、运行气血、调和五脏、强壮筋骨的作用。运动生理学证明,步行使全身的骨胳、肌肉、韧带、关节等运动器官都活动起来,继之使唿吸、循环、消化、泌尿、内分泌、血液、神经系统也都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,并使内脏各器官的功能保持协调与平衡,新陈代谢功能旺盛。步行能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。步行时人体大部分的肌肉都参与活动,促进了全身的血液循环,同时也提高了心肌的收缩力。

  此外,步行能加速血管壁上沉积物的清除,使血管保持良好的弹性,有助于防止动脉粥祥硬化。步行的时间可选在清晨、饭后或临睡前。晨起空气较为清新,且环境宁静,作为一般的养生保健及慢性病的康复均可选择此时。在进行步行运动时,可根据不同的锻炼目的选择不同的步行方法,以取得更佳的效果。如定量步行法、摆臂步行法、摩腹步行法、退步步行法等。


二、调节情志


  古今养生家和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七情的调摄,以此作为健身、益寿或治疗疾病、促进药效的手段。《黄帝内经》总结了恬淡虚无的调摄法,指出人们若能保持愉悦安静、虚怀若谷的精神面貌,遇到意外事件能正确对待,自解、自语、自悟,才能颐养真气,却病增寿。古代养生家把情绪调节作为治病的良药,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,许多病人在患病之前,往往经过情绪上的某种压力,持续的紧张和焦虑会造成心血管机能的紊乱,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。因此,当代的心理治疗也注重吸收传统医学中关于养心的理论与方法,以促进现代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。

    

三、规律作息


  四季更迭,昼夜替换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前人依据自然规律而有序地进行每日的生活作息,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,人对于自然的顺应性由被动变为了主动,日常作息不在依赖天时后反而不能规律进行,人们以为自己征服了自然,能全权支配自己的时间,殊不知是在自取灭亡。

  依据中医的整体性思想,人体本身的统一性、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,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单独存在,就必然会受到自然的影响。当人的生活规律背离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规律,就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损害,反之则会受到一定的增益,即所谓的天人感应。2017年诺贝尔奖生理学(医学奖)获奖者杰弗里•霍尔、迈克尔•罗斯巴什和迈克尔•杨发现的人体生物钟的分子机制,为信息社会中如何适应自然规律和按规律作息提供了理论依据——人体节律是由生物钟调控的,当体内的生物钟打破,各个器官系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,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,即想要保持健康,按时吃饭,规律睡觉才是每天最重要的日常。

 

 


上一条:
下一条: